赵姬为何沦陷?
赵姬的故事,其实更值得说。她原本不是贵族,年轻时是吕不韦的姬妾,后来被“包装”后,送给了秦异人。在乱世之中,赵姬和嬴政一起过了非常艰难的岁月。赵国要杀秦国质子,秦异人逃回秦国,赵姬母子却被撇下,自顾自逃命。这一段恐怕是赵姬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。
这种经历塑造了赵姬的性格:她活在苦难里,所以更看重即时的幸福。她要的是眼前的快乐,不是所谓的家国天下。
等她终于熬到做上太后,想的就只有一个字:乐。锦衣玉食已经不能满足她,嫪毐这种“另类人才”,对她来说,简直是“新世界的大门”。这个人不仅能“表演”,还能陪她说话,照顾情绪,最关键的,还没有名分压力——毕竟是“宦官”嘛。
可她万万没想到,自己的“情人”竟然是真的男人,且还怀了孩子。孩子还不止一个。
她没忍住,就想得太多。开始幻想:如果这些孩子继位,那自己是不是还能做更久的太后?而不是未来某天嬴政掌权后,自己被架空。
这并非无的放矢,《史记》中确有明确记载,赵姬曾想“废政立毐子”。这说明,赵姬不只是沉溺情欲,更是动了权力的心思。
嬴政为何痛下杀手?血统与权力的双重挑战
对嬴政来说,母亲找个男宠,不算什么大事。他是秦国的王,未来想要的是统一天下,他不会因为母亲有个情人就大发雷霆。但问题在于,这不是普通的男宠。
第一,嫪毐是“假宦官”,骗了所有人。他不仅跟太后私通,还生了两个儿子。
第二,他自称“假父”,暗示自己是嬴政的“非亲父”,把当时本就摇摇欲坠的王位继承合法性推到风口浪尖。
这点最致命。因为早前就有传言,说嬴政其实是吕不韦的私生子,血统问题本就敏感。
而此时,赵姬不但没有切割嫪毐,还在私下里支持他组建自己的势力,甚至让他调动兵力。接着,嫪毐发动兵变,目标直指蕲年宫。
这不是儿戏。这是谋反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记载得很清楚:嬴政立刻调动吕不韦、昌平君、昌文君出战,最终平定了叛乱。嫪毐被车裂,他与赵姬所生的两个孩子,也被当场摔死。赵姬则被迁到别宫,软禁多年。
这一切,嬴政的动作果决、冷酷,毫不手软。
赵姬真的爱嫪毐吗?
这个问题,其实不容易回答。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情感标准去衡量古人,但赵姬确实是被嫪毐吸引了。
首先,赵姬是个经历过生死、懂得抓住眼前幸福的人。嫪毐给了她“被需要”的感觉,这是她从权谋婚姻中从未得到过的。
其次,嫪毐懂得讨好,知道太后想听什么话、需要怎样的温柔。他不像吕不韦那样老谋深算,不像嬴政那样冷若冰霜。赵姬面对这类“无害”的男人,更容易卸下防备。
但这种所谓的“爱”,建立在“他不会威胁我儿子”的误判上。一旦嫪毐表现出野心——比如私生子、比如谋反——赵姬没有回头路了。她只能押注到底。
可惜,她押错了人。
我们回头看整个事件,不难发现:嬴政处理这件事的手法非常成熟。
他没有在得知母亲私情的第一时间发作,而是隐忍。他知道,如果贸然对母亲动手,朝野会震荡,人心不稳。
于是他等,等嫪毐自己露出马脚,甚至主动叛乱。等嫪毐给了他一个可以“名正言顺”处理的机会。
这也是嬴政一贯的风格:务实,不动感情。母子亲情,在权力面前排在后面。这种“冷血”,是他的选择,也是他的武器。
嫪毐之乱平息后,嬴政并没有立即动吕不韦,而是等风声过去,找准理由罢了他的相国之职,最后逼他自尽。
这一步,意义重大。因为吕不韦是嬴政加冠前最大的权臣。
我们很难说嬴政是否在利用嫪毐之乱打击吕不韦,但事情的结果就是如此——赵系势力瓦解,吕不韦消亡,权力彻底回到秦王手中。
从此,嬴政开始亲政之路。而他,将成为千古一帝。
结语
说到底,赵姬之所以痴迷嫪毐,是因为她想抓住一点掌控感,一点快乐感。她走过苦难,看透权谋,以为自己能驾驭一切。
但她错了。她没看清,嫪毐是个野心家,是被利用的棋子,更是她自己亲手种下的祸根。
而嬴政之所以果断、冷酷,是因为他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:这个世界,只有强者才能立足。
历史没有“如果”。如果赵姬不与嫪毐纠缠,可能嬴政不会如此早地亲政;如果吕不韦不安排嫪毐进宫,或许他还能再掌几年权。但这些“如果”都没发生。
司马迁说,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历史不偏不倚地记录了这一切,没有多加评论,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解读空间。
赵姬痴迷的,不只是嫪毐一个人,而是她苦难人生中最后一点幻想;而嬴政击碎的,也不只是一个男宠,而是那个充满私情、软弱的旧世界。
参考文献:
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《资治通鉴》卷五《秦纪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